今晚来说“北”字。

“北”字,在《说文解字》里,许慎言:“也。从二人相背。凡北之属皆从北。”

从许慎所列的小篆“北”字字形来看,这“北”字确实呈现的是二人相背之形,所以许慎他就用了“”字来训释“北”字。对于许慎所提的“”字,其实就是“乖”的异体字,清代说文学者段玉裁作注时就说:“乖者,戾也,此于其形得其义也。军奔曰北,其引申之义也,谓背而走也。韦昭注《国语》曰:'北者,古之背字。’又引申之为北方。”

由此可见,许慎所谓的“乖”字,即“违背”之意,这便是他依据篆书“北”字作的解释。而且,在段玉裁看来,“违背”义该是“北”字的本义,即“背”的本字,后来引申出军队败北的意思,再之后就引申表示北方。

那么,许慎与段玉裁的看法对不对呢?

在甲骨文、金文中,“北”字正像两个侧立之人背对背站着,其本义就是两个人背对背;从造字方法来说,“北”字即是一个会意字。

从这甲、金文的“北”字字形,我们也能看出,小篆的“北”字字形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,只是两个背对背的“人”字笔画变得更为圆转了。而且我们还能够知道的是,许慎所言的“”义应该也只是“北”字的引申义并不是本义。

不过,段玉裁在其《说文解字注》里所说的倒是不错,这“北”字的确就是“背”的本字,引申出人的脊背之义,后来由于“北”总被借去表示北方这个意思,于是人们才在“北”字的基础上加注了“肉”旁来表示“脊背义”的“背”字。如此,我们也就知道了,“北”与“背”其实就是一对古今字,即“北”为古字,而“背”为今字。

在这里,我们再讲一下古人用“北”字来借指北方的原因:

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里引用的《尚书大传》、《白虎通》、《汉律历志》皆言北方、伏方也,阳气在下,万物伏藏,亦乖之义。

对段玉裁这话,近代学者张舜徽先生曾指出:“方名之起皆有所因。东、西系于日之出没,南、北则定於室之向背。古者营造房屋,自帝王以至臣民,皆面阳背阴,故前为南而后为北,北即背也。《诗卫风伯兮》:'言树之背。’毛传云:'背,北堂也,乃转而北向。’故史称疆域之无远弗届,恒言'南至北向户’,亦即以此。北本义为二人相背,因引申为凡背之称。北方一名,犹常语所称后面耳。”

学者张舜徽这番话就告诉我们,方向名称所起一定有它内在的原因,古时人们在建造房屋,一般都面阳背阴,阳面代表南,阴面则指北,这一阳一阴、一南一北就处于一种相背的状态。因此,古人就用两人背对背的“北”字来借指北方,随后也就引申出了“后面”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