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夏天,动画片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赚足了眼球,也赚足了票房,堪称时下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。在影片中,画着烟熏妆的小流氓哪吒,满身邪气却又一身孤独气息,举着火尖枪对天怒吼:“我命由我不由天!”电影里的哪吒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传说形象,主创人员更是别出心裁的赋予了哪吒别样的性格。在现实中,有的时候人们会把“哪吒”写作“那咤”,虽然传说上也有那咤这个人,但事实上两个人是截然不同的形象。
在《西游记》和《封神演义》等神怪小说之前,中国民间已经有了哪吒的传说,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。在唐朝时期,“那咤”(也被翻译为”努扎尔“,梵语:Nalakūvara或Nuzad)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从伊朗来到中国。唐朝僧人翻译的《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》和其他同时代的佛经里面称:那咤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,手持战戟或捧着宝塔,跟随在毗沙门天王的身后。而佛经中的那咤形象,其来源应该是伊朗神话战神努扎尔形象。
展开全文
在伊朗神话中,那咤是国王玛努切赫尔的一个儿子,后来被封为太子。那咤英勇非常,一直跟随父亲老国王玛努切赫尔征战四方,后来在和图兰人战斗的时候,被俘虏杀害,死后被封为战神。直到今天,许多伊朗人依然相信,当世界末日降临的时候,战神那咤会复活并且拯救人类。
唐朝时期,佛教在中国传播十分兴盛,因此那咤也被人们广为熟知。一些道教人士就在原来那咤的基础之上,进行加工改造,创造出了更接近我们认知的道教神灵哪吒。在道教传说里,哪吒本是一个身高六丈,有三个头九只眼睛八条胳膊的大罗金仙,后来奉玉帝之命下界斩妖除魔。在宋朝和元朝的一些戏曲中,开始逐渐出现了更加饱满的哪吒形象,只不过那时候的哪吒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将军形象。后来明代文人在《封神演义中》花费大量篇幅,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哪吒形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