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體: 𠧞𡉵𡊥
部首:卜
注音:ㄓㄠˋ
拼音:zhào
卷別:三下
字形演变
新甲3.4(楚)包2.265(楚)說文古文說文‧卜部睡.日乙159(隸)秦精白鏡(隸)西漢京兆官弩鐖(隸)東漢華山廟碑(隸)東漢晉辟雍碑陰(隸)西晉楷書
说文解字
治小切 頁碼:第 100 頁,第 13 字 續 丁 孫𠧞
灼龜坼也。从卜;兆,象形。兆 異體: 𡉵𡊥古文兆省。附注 段注本作「兆,古文𠧞省」。
白话版
兆,被灼灸的龟甲的裂痕。字形采用“卜、兆”会义,像龟甲的裂纹。
解说版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像占卜時甲骨上的灼龜裂紋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戰國文字訛成字的兩旁從爪。篆文分化作兆、?二字,前者釋作分,後者用為灼龜兆紋。隸書後又合併為一字,統作兆。
说文解字注
治少切 頁碼:第 508 頁,第 3 字 許 第 228 頁,第 1 字𠧞
灼龜坼也。段注 《周禮》注曰:兆者灼龜發於火。其形可占者。其象似玉瓦原之璺罅。是用名之焉。【按】凡曰朕兆者。朕者如舟之縫。兆者如龜之坼。皆引伸假借也。从⺊兆。象形。段注 治少切。二部。古文𠧞省。段注 按古文衹爲象形之字。小篆加⺊。非古文減⺊也。《廣韵》曰:𠧞灼龜坼。出《文字指歸》。兆治小切。引《說文》分也。分也之訓見八部𠔁下。𠧞出《說文》,則不得云出《文字指歸》。葢古本《說文》⺊部無𠧞兆字。八部𠔁字卽龜兆字。今𠔁音兵列切。⺊部兆中多一筆以殊於𠔁。皆非古也。《玉篇》⺊部之外。別爲兆部。云兆,事先見也。形也。𠧞同上。假令顧氏所據《說文》早同今本。何爲作此紛更乎。是必《說文》無兆而增此一部。曉然。據篇,韵以正《說文》。可無疑矣。尋此字之原委。葢由虞翻讀《尙書》分北三苗爲𠔁。云𠔁,古別字。由是信之者讀《說文》八部之𠔁爲兵列切。又增竄八亦聲於說解中。而《說文》乃無龜兆字矣。《說文》無龜兆字。梁顧氏作《玉篇》乃增兆部於⺊部之後。隨曹憲作《文字指歸》乃又收𠧞爲龜兆字。而改竄《說文》者乃於⺊部增𠧞爲篆文,兆爲古文。又恐其形之溷於八部也。乃加增一筆以殊之。紕繆之由。歷歷可見。前注八部。未能了然。後之學者依此說而刪定可也。 ○ 又按《集韵》《類篇》皆引《說文》𠧞古省或作𠔁。臣光曰:按𠔁兵列切。重八也。𠧞古當作𠔁。是則勉強區分。葢由司馬公始。徐鍇,徐鉉,丁度等皆作𠔁。司馬公所襲者,夏竦輩之書也。
说文系传
池沼反 頁碼:第 246 頁,第 9 字 述
灼龜坼也。從卜、兆,象形。鍇注 臣鍇曰:「兆有如此者,指事。」古文𠧞省。
影印页码 ∇
汲古閣本:第 197 頁,第 8 字
陳昌治本:第 277 頁,第 3 字
說文校箋:第 133 頁,第 5 字
說文考正:第 127 頁,第 8 字
說文今釋:第 454 頁,第 2 字
說文約注:第 776 頁,第 3 字
說文探原:第 1833 頁,第 1 字
說文集注:第 658 頁,第 3 字
說文標整:第 80 頁,第 8 字
標注說文:第 132 頁,第 4 字
說文注箋:第 986 頁,第 1 字
說文詁林:第 3744 頁 補遺
第 16560 頁
通訓定聲:第 1306 頁
說文義證:第 269 頁 崇文
第 1073 頁
說文句讀:第 382 頁
說文新證:第 250 頁,第 2 字
古字詁林:第 三 冊,第 738 頁,第 2 字
古字釋要:第 346 頁,第 1 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