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过客财经,(https://xueqiu.com/1078810507/341533760)
从2013年的一鸣惊人,到成为房间里的大象。余额宝用12年,书写了一个金融产品的规模增长传奇。
有意思的是,即便是经历了12年的漫长周期,不少持有人对于余额宝仍有一些误解。路人甲特意梳理了关于余额宝的一些问题,希望能够厘清常见的误会。
1. 关于“国民基金”的说法在早期的宣传中,余额宝常常被称为“国民基金”。那么,余额宝的渗透率究竟有多离谱呢?
数据来源:同花顺iFinD
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网民突破8亿是在2018年。对比一下上面天弘余额宝的户数,最近7年一直有大约四分之三的网民持有余额宝。从产品视角来看天弘余额宝,确实是公募基金历史上持有人最多,规模最大的基金。
2. 余额宝是横空出世的新物种?熟悉公募基金历史的朋友清楚,国内第一只货币基金出现于2003年。在余额宝诞生之前,其实已经有过一些公司尝试着押注货币基金。
数据来源:同花顺iFinD
事实上,2005年就有过一波货币基金的狂潮。如上图所示,市面上已经有了单只规模超过400亿的货币基金。或许有人会说,几百亿的基金不算什么,那是没有代入二十年前的背景。当时整个公募基金的规模也就是三千多亿,A股流通市值大概在一万亿出头。
不过,即便是这只400亿出头的货币基金,也谈不上“国民基金”,当时的户数在20万上方,机构持有占了一小半。
余额宝真正的冲击,在于其规模。在余额宝之前,货币基金因为费率较低,在公募基金公司的业务优先级不高,普遍被当成一个阶段性冲规模的产品。随着后来天弘基金靠着余额宝一只产品,一度成为最赚钱的基金公司,也给同行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冲击。
3. 余额宝有哪些创新?关于创新,余额宝一直比较有争议。从货币基金的角度来看,余额宝出现之前,货币基金已经是运营了十年的成熟产品,算不上新事物;也有人将货币基金“T+0”当成余额宝首创,这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,早在2012年10月,已有三家基金公司实现了货币基金“T+0”。
当然,“T+0”对于早期余额宝的开拓,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。从持有人的视角来看,“T+0”意味着货币基金的流动性不输银行活期存款,收益率却高出一个数量级,引发了一波货币基金的狂潮。
余额宝的创新更多还是在于渠道。余额宝问世的2013年,正值国内智能手机普及的高峰期,这是一次互联网公司对于传统渠道的降维打击。最离谱的地方在于,即便如今余额宝已经12年了,很多余额宝的用户,仍不知道自己买了一只货币基金。
4. 余额宝的收益究竟高不高?以余额宝为代表的“宝类”产品,早期开疆拓土的利器,便是高举收益大旗。曾经有一段时间,电视、楼宇、地铁以及各类门户网站,到处都是关于“7日年化收益”的滚动轰炸。
数据来源:同花顺iFinD
如上图所示,确实有一个堪称离谱的时间段,当时七日年化一度在6以上,而当时活期存款的利率为0.35。
不过,随着时间的推移,天弘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持续下行,现在已经到了1字头。当然,如果作为一个投资产品,更应该关心的是,余额宝在同类产品中表现如何。
总体来说,按年度来算,余额宝在同类中称不上突出,以上十二个区间内,有十个区间排名后二分之一。当然,这个数据是在同花顺终端中拉的,里面有一个明显的bug,那就是2014年货币基金的回报异常,那一年货币基金的回报大概是在5上下。
5. 为什么天弘余额宝能长期保持较高规模?从收益来看,余额宝在同类中不愠不火,一直在中位数。当然,业界对于货币基金要不要卷收益,一直也有争议。总体来说,还是希望在收益和流动性中找一个平衡。货币基金本质上很难做出很大的差异性,如果要追求高于同类的收益率,意味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。
数据来源:同花顺iFinD
所有的基金产品都有生命周期,如上文中国内首只货币基金,在经历了开局的辉煌后,规模一度长期低迷。相比而言,无论是户数还是规模,余额宝都较为稳定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一只收益平平的产品,为何能长期维持较高规模?
路人甲认为,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持有人,并未将余额宝当成一个投资产品,而是当成零钱包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支付宝较大的用户基础,才是余额宝规模的真正支撑,跟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相关性不大。
6. 余额宝是拉人头的天花板?从户均份额来看,余额宝堪称平民基金,最近五年的户均份额一直在千元左右。
数据来源:同花顺iFinD
事实上,哪怕是在巅峰时期,余额宝的户均也没有超过5000块,这其实也呼应了上文的判断,将余额宝作为理财工具的持有人比例不高。
当然这里面也有大户,余额宝第一大持有人,最近几年一直持有2亿份左右。
从拉人头的角度来说,这只基金已经做到了极致。最近5年,持有人的户数稳定在7亿上方。中证协以前发布过一个数据,截至2021年底,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已超过1.97亿,基金投资者超过7.2亿。
简单对比一下,余额宝的数据就是基金持有人的数据。
如上表所示,余额宝的机构占比很低,这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流动性。与ETF的流动性类似,机构占比很大的货币基金,流动性风险相对偏高,主要是大金主赎回可能会面临挑战,历史上也有过类似案例。
当然,余额宝运营至今,也并未经历过真正意义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考验。
7. 谁是余额宝最大的收益方?
在余额宝12年之际,“累计赚5004亿”、“日赚1亿”的数据看起来很震撼。但如前文所说,余额宝的收益在货币基金中的表现并不出彩。
最大的收益方,必须是蚂蚁集团。蚂蚁集团的金融业务以余额宝为突破口,慢慢滚起了雪球。
数据来源:中基协官网, 数据区间为2024年下半年
如今蚂蚁集团已经成为了基金销售的最强渠道,无论是非货、权益基金维度,保有量均已经遥遥领先于国有大行。除了基金销售外,支付宝还介入了其他一些金融产品的销售。
8. 天弘基金管理层靠余额宝躺赢?除了蚂蚁集团外,从余额宝获益最多的当属天弘基金。在余额宝爆火之后,天弘基金摆脱了亏损的命运,还一度成为了全行业最赚钱的基金公司。股东们自然赚得盆满钵满,蚂蚁集团累计获得分红41.67亿,君正集团获得分红12.75亿元。
近期有一个较大的争议,是关于天弘基金的股权激励。这笔股权激励当年看起来诚意满满,在增资扩股中,蚂蚁金服和内蒙君正支付的对价是4.5元,而天弘管理层是1元。根据测算,天弘基金前任总经理郭树强在2015-2022年期间累计分红1.57 亿元。
从互联网公司的视角来看,股权激励比较普遍。诚然郭树强团队赚了很多真金白银,真正的问题是,即便股东的基金销售能力已经制霸全行业,这个团队始终没有展现出比较强的战斗力,很多业内人士仍未将天弘视为第一梯队的基金公司。
当然,股权激励一定意义上也是追求大概率正确。就像大家常说的那个问题,通常一家企业的只有20%的人才是企业盈利的真正来源。按照这个逻辑,裁掉一部分人员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企业绩效。问题在于,你并不知道哪些人才是不可或缺的,经常有裁员裁到大动脉的说法。
落在天弘基金的案例上,被激励的团队更像彩票中奖。
总体来说,尝试进行激励本身也算是一种积极的动作,因为当年未必会有上帝视角。
9. 越来越多人告别余额宝?
余额宝其实有两个维度,其一是天弘余额宝,其二是余额宝这个入口。
数据来源:东方财富Choice
从天弘余额宝的规模来看,自2018达到巅峰的1.69万亿后,目前大概是巅峰规模的一半。
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早年天弘余额宝独享了支付宝这个入口,后来有数十家基金公司的数十只货币基金接入。虽然具体的数据相关方并未公布,但从接入基金的规模变化来推测,余额宝入口的总体规模应该还是较为稳定。
10. 余额宝面临哪些挑战?
时间是最大的变量,回到余额宝的成功,也有几个天时。首先活期存款和货币基金之间的利差;其次是货币基金T+0的出现;最后是货币基金早年曾经出现过大问题,后来监管收紧,货币基金告别了早期的野蛮生长,成为一类成熟的产品。
余额宝最大的优势,还是拥有当下最为强势的一个入口。当然,公募基金的前二十年,商业银行一直稳居渠道的统治地位。即便在看起来固化的金融行业,变化依然是常态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蚂蚁目前的优势地位,在时间这个变量面前,依然有诸多不确定性。
蚂蚁基金的销售业务从余额宝开始起步,部分余额宝的持有人介入权益基金,算是“爱屋及乌”。货币基金相对来说运作较为简单,亏损的概率也比较小,从拉人头的角度来说堪称完美。不过,伴随着蚂蚁基金代销蛋糕的做大,逐渐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,譬如蚂蚁金选基金的争议。在基金销售这块,“恨屋及乌”也可能会发生。回到当下,权益客户大比例亏损的问题,最终多少也会连累到余额宝。
总而言之,余额宝和蚂蚁的故事,都还在进行中。